越过长城

——当一个政权极力掩盖消息传递时,那它离灭亡已经不远了。

记得刚学会上网那会,是在高一,5块钱一小时,上得我割肉般疼。学着别人聊OICQ,号码完全是一次性的,即用即申,用完即扔。看网页也就去新浪,记得当时有个游侠部落,里面有“大话三国”的flash,除了聊天,就是看这种动画了。那时候,除了网络断线,服务器宕机,基本不会出现网页打不开的情况。

时过境迁,现在的机器性能好了,网速也快了,可是打不开的网站也一天比一天多了。古有焚书坑儒,今有防火长城。执政者,你们究竟在害怕什么?当焚书坑儒都未能让你们感到一点安宁时,你们就开始大兴网络文字狱了。Google搜索“胡萝卜,温度,习惯”等,HTTP连接都会被重置。如果说文字狱尚需要那些捕风捉影的人去费尽心思编造罪名,那你们完全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了。 继续阅读“越过长城”

可怜的耷拉

惊闻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耷拉”一词被列为工信部官方指定花季少年上网专用泄洪软件——绿坝打入到屏蔽词汇行列,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科幻世界上看到的一篇小说《寂静之城》。

我依稀记得这篇小说中的主角接上网络,与他人进行联系时,事先都需要下载一个“安全词汇表”,这个表中列出了当前能够自由在网络上传播的词汇,任何在网络上传播的信息仅能够使用这个表中列出的词汇来撰写;并且这个列表会不停地更新,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变化,可能当你写完一封email后,发现最新的“安全词汇表”中已经又少了几个可以使用的词汇,这意味着如果你的email中包含了这几个消失的词汇,你不得不想办法用其它词汇来代表它们。打个比方,如果“运动”被禁用了,你可以使用“质点位移”来代替它。总之,你需要在有限的词汇中创造出无穷的含义。

这篇5年前的文章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甚至超越了小说中描写的情节。他们至少还有一本安全词汇表,可以知道哪些词还能正常使用,而我们则永远不会知道使用哪些词能够绝对安全。虽然在现阶段,我们的不安全词汇表还不能大过安全词汇表。如harmony现在只能委曲求全的叫做河蟹或水产,撡亇媽摇身变成草坭玛。

得益于一些软件或网站的程序设计漏洞存在,我有幸收集到一些软件的敏感词们。像老版本emule中的wordfilter.dat,起点中文网javascript中隐藏的forbidenwords,工信部传世之作(绿坝)中的falunword.lib等。它们,只是我们所接触到的一些软件或网站中为数不多的没隐藏好自己的孩子。在一些流量大的网站,如果你在一个著名的社区(比如说19lou吧)里写了一张长篇大论的贴子,我基本可以断定,这张帖子会由于敏感词的存在而让你发挥充分的想像力,利用比喻,排除等各式手法来将它们一一删除。这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它们在暗处,并且可能根本就不是你想的那样,如“1000块急转让一台独立服务器”中的倒数第5和第4个字,没有高超的断字技巧,你能知道这句话里在我们老大哥心中包含的深刻含义么?想快速的找到这些敏感词,我只能表示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当敏感词多于安全词;当河蟹战胜了草坭玛;我觉得像wordfileter.dat这样的黑名单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Safewords.dat”这样的白名单,这就是我们的最高理想之一——网络言论的共産宔義!

注:本blog并未使用我收集的敏感词家族来进行言论过滤,所有火星文均在这里翻译所得,请自觉勿向我索要敏感词族谱,我是绝对不会通过QQ或Email的形式推送给你的!

一篇书评引起的八卦

早上看到TopLanguage的maillist, 提到一个八卦事件,《0 bug——C/C++商用工程之道》的作者肖舸和他的一位读者就书中的一些纰漏的豆瓣上所引起的争论。

我平时对这些IT八卦也有所关注,于是去凑了凑热闹。估计作者那天心情不怎么好或是其它原因,对好心指出文中值得商榷的地方读者Milo竟然不屑一顾,批评Milo在C++和服务器程序开发上没什么经验,没资格挑错等。如果Milo真是个无名小辈那也就算了,可是人家也是位牛人,并且能力据目测加道听途说好像是有可能高于作者,出于职业精神,在豆瓣和当当上发表了下书评,然后作者觉得丢份了啊,光天化日之下砸场子,于是乎就整成了这起杯具事件。事后作者也意识到自己作法不妥当,将自己的回帖全删了。还好有位喜欢看热闹的朋友将全部记录保存下来了,看这里能了解事情的完整经过。并且我居然还发现云风也去凑热闹了,-_-!

热闹凑到这里就够了,我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 撇开技术层面不说,光谈技术交流,不能依仗自己的经验或资历,便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甚至是指责,即使意见和指责是错误的。让人敬佩的胸襟应该是仔细分析对方的意见指责,平和的道出自己的意见,请求对方理解,就像Milo那样,谦谦有礼,他这点让我很敬佩。对儒家没什么好感,但是他提倡的礼,我觉得应该在自己的生活中贯彻执行。
  • 在技术层面,个人认为”0 bug”言过其实,作者自己也坦言做不到,人家做得最好的也都出了1个bug。可是0 bug真的可以达到么?测试没测出来,运维把系统运行了几个月、甚至几年也没报bug,这就真的是没bug了?对于”没出现”和”不存在”划上等号的这种行为,我不能赞同。
  • 如果发现是自己的错误,碍于面子死不承认是不好的做法,低头认错不代表自己就技不如人。作者之所以招来众人围观,并称之为群P他,是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对的,不仅在书中知识方面,而且在对待像Milo这样的读者方面也是正确的。二十多年经验,在业内小有名声的人,如此心胸,太让人小看了。前段时间也是偶尔拜读到他给一位年轻学生写的回信,觉得此人还行,今日此等做法,实在让人难以再重新认识他了。如果及时承认错误,或者礼貌地澄清问题,我想这种礼貌待人之事也不会引起围观和“群P”了。

好吧,因一八卦事引发如此感想,是觉得自己还有上升的空间。如果等到作者这种地步还是如此心境,那就太可惜作者今天“以身作则”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