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11年9月
Got A Mac
还记得我刚接触到Ubuntu的时候,是在06年那会儿。Ubuntu 6.06刚出来,国内有个组织将其做成了适合国情的版本,名为Hiweed。那时,Hiweed吸引我的最主要一个特性就是3D桌面。在我内存为512Mb的电脑上,安装好Hiweed,竟然都不用安装任何其它驱动程序,就顺利开启Compiz桌面特效。鼠标滚轮在桌面上一拔,桌面立方体就转得异常欢快,且感觉不到一丝迟钝。
从那以后,我但凡在自己电脑上安装Linux,首选就是Ubuntu。从6.06一直到最近的11.04,基本上每个版本都有用过。但最近在那台”Air”上,Ubuntu的表现,却不能再让我满意。
“Air”是10年7月买的,到手之后我便格了自带的Windows Vista,装了上最新的10.04,尔后一路升级到11.04。可是自从升级到11.04,我就一直沉浸在Unity和Classic GNOME & GNOME 3的“三角恋”中了。总的来讲就是:我讨厌Unity的界面,又丑又慢;不能适应GNOME 3的剧变,顶上的Panel消失,让我很不能适应;喜欢传统的GNOME 2,但升级之后,总是出现网卡不能激活,X突然重启,键盘突然不能击键诸如此类的烦心事。”Air”机身内存总共就2G,开个Chromium,再加上系统内存泄漏,内存基本就吃没了。不堪忍受此等罪后,刚好KDE 4.7适时发布了,便决定第N次尝试KDE。果然带着对GNOME的怨念,这一次的KDE之旅异常舒适。就连那看着软软控件都觉得非常顺眼了。
KDE统一的用户体验,做得比GNOME要好。至少从应用程序的命名上可见一斑。应用程序菜单里,清一色的K***。至于KDE的其它优点,我在此不多讲(跑题已经很远了)。现在数数我离开它的理由:虽然说漂亮,虽然说用户体验一致,但桌面环境Plasma时不时的Crash,其它KDE程序也跟着起哄,这让我不能接受。我也想尽一份力去提交Crash Report,结果又是注册,又是填说明,最后还要我查看一个庞大的问题列表以确认我的问题是否位列其中,顿时放弃了。不过,这些理由都不够让我离开它。最关键的还是我对MacBook Air 2011向往已久的心,以及在我多方找人试图从香港私带过关的关键时候,沙子钧居然暴殄天物地在日本买了Air 2011的高配版。就这样,他成为了让我离开KDE的最后一根稻草。
谢谢寻文凯,让我以低于行货价1500¥的价格,拿到了垂涎已久的MacBook Air。轻薄的机身和它的上任Asus UX30比起来,还是要略胜一筹。对于它们俩,我有个不恰当和不适宜的类比:UX30和Air就像是波多野结衣和林志玲。“像”和“是”果然还是有差别的。不仅外在有差别,而且内在更明显。
以后,我会写一些关于Mac OS X的软件推荐及使用心得,这次就到这里了。放上”Air”和Air的合影作为结尾。